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K0+645~K8+070、K34+740~K41+520等先期开工路段施工图设计的批复
索引号: | ZDDBG217967 | 发文字号: | 陕交函〔2016〕97号 |
发布机构: | 厅建设处 | 公文时效: | 有效 |
名称: |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K0+645~K8+070、K34+740~K41+520等先期开工路段施工图设计的批复 | ||
主题分类: | 陕交函文件 | 发布日期: | 2016-05-05 |
省交通集团:
你公司《关于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K0+645~K3+484、K3+484~K8+070、K34+740~K41+520等3段控制性工程施工图设计的请示》(陕交建字〔2015〕320号)及修改后施工图设计文件收悉。根据省发改委《关于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陕发改基础〔2010〕1947号)批复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经审查,对K0+645~K8+070、K34+740~K41+520等2段先期开工路段施工图设计批复如下:
一、建设规模
(一)K0+645~K8+070夜珠坪至小岭隧道段
路线起于柞水县城南下梁镇明星村,设夜珠坪互通立交与包茂高速公路相接,止于下梁镇东坪村小岭隧道中段,路线全长
7.425公里。
(二)K34+740~K41+520柞水东服务区段
路线起于杏坪镇严坪村V号大桥,止于柴庄乡银川村北黄家湾大桥,路线全长6.8公里。
二、技术标准
同意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桥涵设计汽车荷载采用公路-Ⅰ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其余各项主要技术指标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执行。
三、路线
(一)K0+645~K8+070夜珠坪至小岭隧道段
路线起于柞水县城南下梁镇明星村(K0+645),设夜珠坪互通立交与包茂高速公路相接,向南跨乾佑河,设夜珠坪、晒裙岭1号隧道,向东跨东坪河,设晒裙岭2号隧道、笊篱沟2号大桥、胜利村特大桥、东坪大桥后,进入小岭隧道,止于下梁镇东坪村小岭隧道中段(K8+070)。
本段共设平曲线7个,平均每公里0.943个交点,平曲线长5.653公里,占路线总长度的76.13%,最小平曲线半径565米/1处,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480.127米,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163.50米。
本段共设变坡点6个,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0.808次,竖曲线总长为1.986公里,占路线总长的26.75%。最短坡长474米/1处,最大纵坡3.2%/1处,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形40000米/1处,凹型40000米/1处。
(二)K34+740~K41+520柞水东服务区段
路线起于杏坪镇严坪村V号大桥(K34+740),沿金钱河河道布线,向东经中台村、铁炉村,设铁炉隧道,止于柴庄乡银川村北黄家湾大桥(K41+520)。
本段共设平曲线8个,平均每公里1.177个交点,平曲线长5.216公里,占路线总长度的76.71%,最小平曲线半径510米/1处,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539米,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306米。
本段共设变坡点10个,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1.471次,竖曲线总长为3.169公里,占路线总长的46.60%。最短坡长350米/2处,最大纵坡1.585%/1处,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形18000米/1处,凹型15000米/1处。
原则同意在初步设计基础上优化后的路线布设和采用的平、纵面技术指标及平、纵配合设计。
四、路基、路面及排水
(一)路基横断面型式及组成
同意整体式路基横断面布置采用:中央分隔带为2.0米,左侧路缘带2×0.5米,行车道为2×2×3.75米,硬路肩2×2.5米(含右侧路缘带2×0.5米),土路肩2×0.75米。
分离式路基横断面布置采用:左侧土路肩0.75米,左侧硬路肩0.75米,行车道为2×3.75米,硬路肩2.5米(含右侧路缘带0.5米),土路肩0.75米。
原则同意路基中央分隔带采用凸起式,设置路缘石,其间培土,栽植防眩树木。
原则同意公路用地宽度采用:路堤排水沟外边缘以外1米,路堑坡口挡土埝外边缘或堑顶截水沟外边缘以外1米。
(二)一般路基
原则同意填方路基边坡高度小于等于8米路段,采用直线型,边坡坡率为1:1.5。填方边坡高度大于8米路段,中部设置2米宽变坡平台,上部坡率1:1.5,下部坡率1:1.75。
原则同意路基填料采用隧道弃渣、路基挖余方、天然砂砾填筑。
原则同意土质挖方边坡,边坡坡率1:1。石质挖方边坡边坡边坡坡率根据岩石风化程度采用1:0.5~1:0.75。
(三)特殊路基
原则同意崩塌、落石路段,根据坡面岩石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状况,采用清理、SNS被动拦截网拦截等措施。
(四)路基防护
原则同意路基防护工程按照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浆砌或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植草护坡、锚杆框架梁、拱形骨架护坡(骨架内培土、植草绿化)、护面墙等综合防护措施。实施中应加强防护工程质量监管,做好防护工程之间及与相邻工程的衔接。
(五)路基、路面排水
原则同意路基排水采用边沟、急流槽、纵向涵、截水沟等相结合的综合排水方案。实施中应做好各设施之间的相互衔接,确保排水系统通畅。
(六)取弃土场
取(弃)土场设计考虑了相关排水、防护、造田、植被恢复及复耕等因素,原则同意其设计。
实施中应加强取弃土场施工监督管理,做好排水、防护、植被恢复及复耕等工程,防止发生水土流失。
五、桥梁、涵洞
2个路段共设桥梁4764.72米/10座(全幅,下同),占路线总长33.5%,其中,特大桥3078.84米/2座,大桥1954.48米/6座,中桥90.84米/2座,涵洞7道。桥梁、涵洞总体设计合理,桥型选择、桥孔布设基本合理。
(一) 原则同意2个路段特大、大中桥上部结构采用跨径20~30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墩,柱式、肋板台,钻孔灌注桩基础。
(二) 位于陡峭边坡上的桥梁,实施中应高度重视岸坡防护,根据岸坡陡缓程度、岩土结构及稳定情况以及施工期坡面破坏程度等因素,按照动态设计要求,合理采用防护、支挡措施,及时进行岸坡防护,确保岸坡稳定和桥梁运营安全。
六、隧道
2个路段共设置隧道5261.5米/5座(双洞,下同),其中长隧道 4010.5米/2座,中、短隧道1251米/2座。
(一)隧道总体设计合理,执行了初步设计批复原则。
1. 原则同意隧道建筑限界采用净宽-10.25米(0.75米检修道+0.5米左侧侧向宽度+2×3.75米行车道+0.75米右侧侧向宽度+0.75米检修道),净空限界高度5.0米。衬砌断面内轮廓采用三心圆。
2. 原则同意紧急停车带隧道建筑限界采用净宽-13.25米(0.75米检修道+0.5米左侧侧向宽度+2×3.75米行车道+3.75米紧急停车带+0.75米检修道),净空限界高度5.0米;衬砌断面内轮廓采用三心圆,紧急停车带长度为40米。
3. 原则同意车行横洞采用净宽4.5米,净高5.0米的曲(直)墙式断面,车行横洞与行车方向夹角为60°,其底面与主洞路面平齐。人行横洞采用净宽2.0米,净高2.5米的直墙式断面,人行横洞与行车方向夹角为90°,其底面与检修道盖板顶面平齐。
4. 原则同意隧道初期支护方案。洞口段超前支护采用注浆管棚,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喷射混凝土厚度26厘米;Ⅴ级围岩超前支护采用注浆小导管,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喷射混凝土厚度24~26厘米;Ⅳ级围岩初期支护采用超前锚杆、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喷射混凝土厚度18厘米;Ⅲ级级围岩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10厘米 。
原则同意隧道二次衬砌方案。隧道洞口加强段、V级围岩浅埋段、车行横洞交叉加强段、Ⅳ级围岩紧急停车带段二衬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45~50厘米;其余均采用素混凝土,Ⅳ级围岩衬砌厚度40厘米,Ⅲ级围岩衬砌厚度35厘米。
5. 原则同意隧道采用防水涂料装饰。
(二) 施工中要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强化监控量测,重视变形观测,严格工序、工艺要求,完善施工措施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
七、交叉工程
2个路段共设(枢纽)互通式立交1处,分离式立交2处,通道3处。互通式立交等交叉工程总体设计合理,执行了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精神。
1. 原则同意夜珠坪枢纽立交采用上跨包茂高速公路的变异A型单喇叭。匝道的设计车速采用40~60公里/小时,匝道平曲线最小半径为R=60米(A匝道),最大纵坡3.489%(C匝道)。B、D匝道为标准双车道,路基宽度12.25米;A、C匝道为单向双车道匝道,路基宽度10.5米。单车道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最短长度280米,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最小长度215米。双车道出入口与柞水服务区采用辅助车道(双车道)贯通。
2. 原则同意K36+219.5、K38+315等2处分离式立交桥上部结构采用20米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墩, 肋板式台,桩基础。
3. 原则同意通道上部结构采用跨径8米的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轻型、薄壁式台,扩大或桩基础。
八、沿线设施
原则同意柞水东服务区设置在杏坪东6公里处的中台村处(中心桩号K37+650),服务区广场对称布置。匝道的设计车速采用40公里/小时,匝道平曲线最小半径为R=600米(A匝道),最大纵坡3.1%(B匝道)。A、B匝道均为单向单车道匝道,路基宽度8.5米。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最短长度280米,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最小长度215米。
九、预算
2个先期开工路段施工图设计预算在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批复时一并批复。
请据此批复,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切实落实“五化”实施方案,加强工程管理和设计变更管理,强化工程监理,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控制投资,为早日建成通车打下基础。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2016年1月31日